梅雨季节,潮湿闷热的环境不仅让大人感觉很难受,孩子的身体也开始频频“闹别扭”,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湿疹反复、精神倦怠等状况。为何孩子在梅雨季容易有这些表现?中医认为,这是湿邪困脾引起的。家长掌握科学的调护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安然度过梅雨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脾虚湿困的捣乱信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梅雨季节,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要警惕是湿邪困脾在作怪。
1.身体沉重黏腻。孩子常感到头昏脑涨、四肢乏力,懒得动弹。
2.胃口“罢工”。孩子对美食提不起兴趣,吃点东西就腹胀,甚至恶心、反胃,大便溏稀粘马桶。
3.皮肤“闹情绪”。湿疹、瘙痒、长痘等皮肤问题困扰着孩子。
4.精神“发霉”。孩子总是睡不醒,白天昏昏沉沉,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
警惕肠胃“闹别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病从口入”风险高。高温高湿的天气容易滋生细菌、霉菌,食物容易变质、腐坏。孩子肠道防御机制尚未成熟,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湿邪困脾影响消化功能。中医讲的“湿”,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发生在梅雨季节,雨水频次多,气候潮湿或者居住环境潮湿,人体易感受湿邪而生病。“内湿”发生的原因是脾虚不能运化。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娇嫩。脾主运化水湿和食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嗜食生冷食物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脾的功能下降,形成内湿,从而导致湿困脾胃的情况,出现食欲减退、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等症状。
睡不好、动太少,免疫力“往下跑”。脾受湿邪所困,气血生化不足,影响负责抵御外邪的卫气功能,加上梅雨天气影响作息和活动,孩子容易精神不振、疲倦嗜睡,身体正气相对不足。此时细菌、病毒乘虚而入,导致孩子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感染性胃肠炎症状。
“天然干燥剂”来帮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面对湿邪,中医为你提供几份“天然干燥剂”,帮你祛湿健脾,恢复清爽。
找找食疗“干燥包”。厨房里的祛湿“明星”有薏米、赤小豆、冬瓜、玉米须、山药、茯苓、芡实、白扁豆、生姜、陈皮等。可以试试薏米赤小豆粥、冬瓜薏米排骨汤。远离身体“加湿器”,要少吃生冷瓜果、油腻肥甘食物和甜腻糕点。
按下穴位“除湿键”。丰隆穴是化痰湿要穴,每天可按揉或敲打几分钟。同时,按摩足三里穴可强壮脾胃,按摩阴陵泉穴可健脾利湿。
学学生活“防潮术”。动则生阳,适度运动,如散步、练习八段锦或瑜伽,是祛湿良方;可合理使用空调除湿功能或除湿机,为室内除湿;淋雨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物;避免直接睡在地板上;潮湿天气减少涉水活动。
对于湿邪较重或症状明显者,中医科医生会根据个人体质来开具个性化方剂,还可以结合中医外治法,如艾灸、火罐、脾胃贴等,来精准治疗湿邪。
梅雨季节,别让孩子的身体“湿漉漉”,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调和脾胃、充盈正气,远离疾病的侵扰。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医科 王纳 和婧伟
策划:张灿灿
编辑:李君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 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