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从“蓝精灵”到“白富强”:农大学生徐伟敏在菜地里种出新花样
2025-02-20 19:00  浏览:135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这是蓝精灵番茄,生长时表皮是紫色的,这是金童、玉女黄瓜,一般是搭配着卖的,这是白富强黄瓜,皮有点厚,不过芯里甜。”到项目地后,一个腼腆的女孩向我们介绍着棚里各色的新品种蔬菜,虽然她性格内敛,但是当聊起这些蔬菜,她仿佛变了一个人,打开了话匣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她叫徐伟敏,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二学生,自2024年3月起,一直驻扎在北京市通州区车屯村蔬菜科技小院中。科技小院,是十多年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探索创立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驻扎基层农村,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这种模式,培养高层次三农科技人才,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说起加入小院的契机,伟敏说:“去年五四青年节之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回了信,鼓励同学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科技小院。后来,我的老师告诉我,有到科技小院驻村的机会,我当时觉得非常幸运,一口答应下来。”自此之后,徐伟敏在高丽红教授的指导下,搬来了车屯村,在小院干起了一番事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伟敏在车屯村蔬菜科技小院

从荒凉空旷到春华秋实,

她说:“辛苦是辛苦”

车屯村的很多农地之前一直处于荒废状态,一方面,村子里缺少资金,所以很多农活都开展不起来。“干点事儿都得资金铺道,光一台灌溉设备就要一百多万,搭一个暖棚要十几万,优质种子、运输货品这些都需要成本”,车屯村第一书记刘明介绍道。另一方面,村子里的老人、孩子居多,能种田的年轻人基本没有留在村子里,如果招工,每天需要付每人150元的工资,成本太高,所以慢慢地,很多农地都荒废了。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设立的以社会力量助力科技小院的项目——新长城科技小院助力计划,为车屯村的科技小院带来了资金,支持了伟敏一直想落实的新品种和技术创新。目前,徐伟敏负责的三亩试验田里,已经种上了紫色的冰淇淋萝卜、白色的白富强黄瓜、橙色的橙松1号花椰菜等新品种蔬菜,远远望去,五颜六色的蔬菜映照着丰收的喜悦。除此之外,小院采购了富氢水灌溉设备,引进了生物菌肥结合富氢水施肥技术、外部喷淋涂层降温技术、秸秆原位还田技术等,逐步朝着“科技小院+设施农业”的方向看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伟敏引进种植的新品种蔬菜——冰淇淋萝卜

“刚来的时候,这三亩地空荡荡的,没有种什么蔬菜”,伟敏抿着嘴笑了,轻轻抚摸着番茄秧。她从零到一,披星戴月,在大棚里安装了滴灌设备、覆盖黑色地膜、打上田垄、播种施肥、打杈整枝……一株株比她个子都高的番茄秧承载着她的汗水,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辛苦是辛苦,但是可以观察到植物完整的生长状态,对研究很有帮助,也能真正能做点助农惠农的事儿。”伟敏已经把车屯村当成了自己的家,除了在田里忙农活,她还参加村里举办的插花、拼画活动,和村民们一起过中秋、端午。另外,她也经常给村民们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帮助村民们更好地处理农产品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了全村“最熟悉的客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伟敏在车屯村结识的两位“伙伴”

从3亩到110亩,

她说:“我想试试看”

目前,伟敏的试验田是3亩地,如果她引进种植的新品种能稳定生产,这些品种将向整个村子110亩地甚至周围4个村子推广,辐射周边共同致富。

在伟敏来到村子前,村里一直沿用之前的种植品种,比如木耳、羊肚菌、榆黄菇等,有些品种并不适合当地的土壤,且有很强的时令性和季节性,这大大降低了农地的经济价值。为提高经济效益,徐伟敏引进的这些新品种都是新、奇、特蔬菜品种,计划通过高端礼盒包装,送往展销会等进行精准销售,实现增收。这些罕见到可能只有编号但没有学术名称的品种,是她和高丽红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所多次交流,询问村委会意见,加之通过大量的土壤、种子、果实实验后,才决定引进种植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正在生长的“白富强”黄瓜

刚开始种植的时候,由于气温太低,第一批嫁接的西瓜没有成活,伟敏当时也忐忑:“来到小院之后,真正实践起来,才发现和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很不一样”。她经常向老师请教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向当地的合作社、种子站的老师傅请教种植经验,加上查资料、测数据,终于种出了糖分高、水分足的西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伟敏在查阅蔬菜种植的相关资料

当被问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时,徐伟敏的思绪似乎飘回了初入科技小院的那段时光。彼时,她怀揣着对实验室和办公室科研工作的憧憬,渴望在理论的海洋中探寻知识的深度。然而,踏入车屯村的田野,真正扎根于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后,她逐渐发现,自己的热情与天赋似乎更契合于这片广阔的农田。

“在田间地头工作,与泥土为伴,与作物对话,这种经历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满足。”伟敏微笑着说道,“每一株蔬菜的生长,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的魅力。这种魅力远非书本和实验室所能给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正在大棚里查看土壤情况的徐伟敏

3亩到110亩,甚至周围4个村庄,种满自己引进的新品种,是伟敏的心愿;一直留在一线,用“新农人”身份助力乡村振兴,是伟敏的选择;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新长城科技小院助力计划的支持下,将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带动更多“新农人”的出现,是伟敏的新天地。只有不断实现乡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让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才能系紧乡村和人才的纽带,推动乡村发展。


发布人:da69****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