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的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向云天?”
你能想象这样美妙的文字出自一篇论文吗?本期《林徽因的论文是美文》一文,展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不仅具有建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还具有诗人的审美与想象力。
同样是写论文,林徽因写的论文却别有一番风味。在论文《平郊建筑杂录》中,林徽因把枯燥的学术论文当成美文来写,她笔下的木石结构有了灵性,字里行间流淌出诗样的韵律。
诗歌的灵感、哲学的思维、历史的沉积一起涌向笔端,这就是好文字带给人的美好体验。
言归正传,让我们一起进入《青年文摘(彩版)》2024年第15期的素材世界吧。
热 点
她为什么想变成一株植物
瑞典文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女作家韩江,有人说,这是东亚女性的一次胜利。
1970年11月,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的一个文学世家。她的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的作家,丈夫洪荣熙是韩国庆熙网络大学的教授兼著名文学评论家,他评价妻子是“每一个句子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对自己异常严格,具有惊异文学锐角、激烈文学追求的人”。
韩江曾说,“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这正是其中的英惠:一场噩梦之后,贤惠、温顺的英惠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把自己当成一株植物。这一选择如同一种反叛,让她变成了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
“变成植物”这一细节让人联想到卡夫卡,“拒绝吃肉”又更多与1922年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有关:艺术家将主动摧残身体本身作为艺术品。“食物不仅是日常的、生存性的,更是政治的、社会学的。”《素食者》中作为退伍军人的父亲硬性要求女儿吃肉,动手打了英惠;英惠为了坚持素食选择割腕——女性对食物的日常选择都是不能自主的,父权会用强制性的手段贯彻自以为是的主流意志。无疑,食物和身体已经成为权力的战场。
韩江的文学并不止步于女性书写本身,而是在诉说一种超越性别的,更加普遍的人类处境,正如诺奖颁奖词中所说,“她以充满诗意的、散文式的笔触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老师,能抱着大熊猫上课吗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拟招50名本科生,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大熊猫的饲养、繁殖、疾病防治等,成为该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这台“大风车”,竟然会养鱼!
福建莆田的大海上,“国能共享号”上面的“大风车”一天的发电量,大约够1万个家庭用一天。下面的黄色“板凳”,其实是智能养殖网箱,能养5万尾深海鱼。像这样漂在海面上,一边发电一边养鱼的“大风车”,在全球是第一台。
人 物
许倬云:家国情深,星斗其文
2024年第六届唐奖汉学奖正式宣布授予历史学家许倬云,以表彰他在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唐奖汉学奖召集人、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授奖辞中称:“许教授的史学能见其大……他的著作透露着对国家、民族以及世界人类的关怀,是一位博雅兼具淑世的历史学家。”
这位94岁的老人,在大陆成长,在中国台湾求学,在美国深造,一生经历诸多离乱,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学贯中西,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
许倬云的言谈举止中有一种古典气息。对此,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深有体会:“在他的眼睛里,一切都是平等的。一方面他对所有人,包括年轻人,都非常尊重。另一方面,他不会因为你是权贵,就对你有丝毫添加。”
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学者、教师,许倬云一直很关注教育问题。他谈起大学教育,总是强调:“一定要帮学生学到寻找知识线头的能力,把线头找出来。”教学生,不是浇筑模具,他害怕那份整齐划一斩断了生命力。
有四五年时间,许倬云每年到南京住一到两个月,只要南京大学给他安排住处,不要任何酬劳。任何人向他求教,许倬云都愿意讲。年轻学者陆远回忆说:“他先会问你,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之后,就展开相关讨论。”那样的气氛,令人想起《论语》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013年,南京大学人文社科代表团到匹兹堡拜访他。谈话到深处,许倬云说了很令人动容的话:“我今年已83岁,余用很少,不能飞行,不能再回去与大家共事,但如果送年轻人来,我拼着老命教他。”他提醒年轻的朋友,面对难测的风云,不要乱、不要慌,要常常记得培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要想想未来该怎么做,现在该怎么做。”
——《许倬云:家国情深,星斗其文》
适用主题
历史;家国;担当
故 事
猛兽不会整天忙忙叨叨
老鹰在抓体量比较大且有反抗能力的动物,比如羊或小鹿时,会在高空慢慢地滑翔盘旋,当它发现猎物时,几乎是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冲下来,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不消耗任何能量。一直到离地面几米时,它再展开翅膀,抓住猎物。它把利爪扎到猎物的身体里,飞到高空再松开爪子,让猎物摔死,再把猎物抓走。
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是因为猎物总会反抗,总会折腾,这个时候就会消耗鹰的能量,所以它用这种方式保证了能量的最低消耗。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可见,目的无非就是一个,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这两个自然界里最猛的禽,最猛的兽,它们不是整天忙忙叨叨的,而是只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猛兽不会整天忙忙叨叨》
适用主题
能量;消耗;路径
观 点
什么是真正的从0到1
盖茨创办微软、乔布斯创办苹果、佩奇和布林创办谷歌,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从0到1的过程——操作系统不是盖茨原创的;乔布斯在发明苹果之前,其他公司也已有类似的产品;网页搜索在谷歌之前也已存在。不过,如果把从0到1的定义,由从无到有改成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最后到商业成功的全过程,那他们又都当之无愧。
发明青霉素的例子可以说明,光靠运气或灵机一动,是远远不够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因为偶然的发现,找到了能够杀死细菌的青霉菌,但培养皿中的霉菌并不能直接入药。另一位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注意到了他的研究成果,带领着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从青霉菌中分离和浓缩出青霉素。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给人使用。于是,弗洛里说服了英国和美国的各大药厂,投入上万名工程师,一起解决制药中的工程问题。再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希恩人工合成出了青霉素,这才让这种神药能够量产,而且便宜到全世界都用得起。至此,发明青霉素从0到1的全过程才算走完。
如果不能解决工程问题,只有技术,创新可能就会被埋没。正如一家初创公司打造出一辆能跑的新能源车不是难事,但能够一个月生产出一万辆车,而且保证品质,就是另一回事了。
由此可见,从0到1显然不是有一个好想法或者发明了一项新技术就算完成了,而是要走完从想法到技术再到大家真正受益的全过程。只有完成了最后的那个“1”,之前所做的工作才能体现出价值。
——《什么是真正的从0到1》
适用主题
创新;过程;价值
名 句
只要我们的内心拥有能够提出疑问的力量,即使看似微弱,希望也不会消失,始终都会存在于我们之间。
——[韩]韩江
适用主题
质疑;力量;希望
你的历史正是一条不间断的波,因而你在任何瞬间在任何位置,都是一样命途难测。
——史铁生
适用主题
人生;起伏;命运
读对的人写得对的书,你的思想就会被带到那个层次,就会一直拥有一种美好的、温和的、缓慢燃烧的狂喜。
——[美]约瑟夫·坎贝尔
适用主题
读书;思想;美好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张爱玲
适用主题
回忆;味道;忧愁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