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恩师史玉泉教授突然逝世,我心中无比悲痛,写下这篇文章,寄托哀思。
杨国源(左)和老师史玉泉教授在一起
他参与新中国第一例脑瘤切除手术,此后一生深耕神经外科领域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要在上海重建。沈克非教授和当时的住院总医师黄家驷教授写信盛邀史玉泉教授回上海,一起参加上医外科的建设。1950年,史玉泉教授作为沈克非教授的助手,参与新中国第一例脑瘤切除手术,从此踏上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创新之路。他曾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史教授带我去参加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在讲课过程中,史教授用渊博的知识回答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医生的问题。
那天,一位神经内科医生提到一种罕见的综合征。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史教授,清晰地把这一罕见病的主要症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类型和治疗方案等都非常仔细地讲给在场的医生听,我顿时感到自己能成为他的学生是何等幸运!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像史教授那样,努力学习各科医学知识,攻克疑难杂症。
那时,每个月科里都要组织一次死亡病例讨论,我们这些小医生先准备原始病历、手术记录、病理切片和抢救过程等资料,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再讨论患者的死因及救治上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一次,我们针对一名因外伤手术后没几天就去世的患者展开讨论。史教授认真地看了病历后,问那位主管的年轻医生,患者是否有呼吸急促的情况。那位医生说,他想到了这个问题,并让患者拍了胸片,放射科报告说没有问题。史教授又问那位医生,是否认真看过胸片。那位医生说,当时是半夜,没有看胸片,患者的X线报告是未见异常。史教授当即让他去放射科借X线片回来看看。史教授仔细看了片子后,指出患者有肋骨骨折,当时没有针对性地去处理他的呼吸急促,这需要我们以后认真对待、吸取教训。
我们这些年轻医生顿时羞红了脸,无地自容。当时我们都只考虑了神经外科方面的问题,没有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去思考如何救治更好。
除了治学严谨,他对临床治疗也一丝不苟
华山医院教学楼二楼有一间神经病学教研室,只要不是手术日,总能看见史教授坐在那里看书、查文献、写文章的身影。作为我的导师之一,每次当我拿着刚写的论文请他过目时,他都非常认真地帮我审阅,除了文章主线,他还会为我修改每一个错字和标点符号。我现在帮研究生改文章时,也非常注意这些细节。有时候,我的另一位导师蒋大介教授和我想请史教授做文章通讯作者,史教授总是非常谦虚地讲:“你主要是跟着蒋老师的,应让蒋老师做通讯作者。”
史教授除了治学严谨,对待手术等临床治疗也一丝不苟。1987年,我毕业后做住院总医师时,为了学习手术技术,常请史教授和蒋教授带着我做手术,他们都非常乐意扶持晚辈,欣然应允。当时手术条件有限,天热时只能把冰块放在手术台后边,用风扇来降低温度。那时候,史教授已经70岁了,一场手术下来,往往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我们这些学生都很心疼他。但他坚持心中的理念:“医者,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他说,带教年轻医生是他的职责。
他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分类,对世界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一般神经外科常规手术,都是看脑血管造影和刚开展的CT检查结果,肿瘤的具体位置并能不完全准确判定。如何确定手术入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脑功能区域的损伤,是医生术前面临的问题。史教授每次都会非常认真地看片子,并结合血管和周围组织间、表征间的关系,判断出病灶的准确位置,然后认真考虑最佳手术入路,并在头皮上划线标记,以保障患者术后脑部其他功能不受损害。
史教授总说,林冲应该用好他的丈八蛇矛,李逵应该耍好他的两板斧子,每个医生必须有自己的特长,神经外科医生首先应该用好手术刀。他经常教导我们,手术的时候手要稳,不要着急慌忙,一看到出血就用棉花止擦。对于术中止血,史教授有绝活。他用脑棉轻轻压住脑组织,一直观察出血部位,然后一点一点移去脑棉,等看到有非常明显的血液从某一血管冒出来时,他就“呲”一下用止血钳夹住。这样不仅止住了血,脑损伤也很小,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普遍很好。而有些年轻医生看上去手很快,用止血镊不停地止血,但是一直烫不到关键的血管。
我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工作了两年,就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进一步学习。我到美国的第二年,史教授受邀到美国讲课。史教授以生动的例子讲解了脑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他和学生陈衔城医生把切除的病变标本制成立体的脑动静脉畸形三维模型,对100多个模型进行观察研究。当时,国际上对脑动静脉畸形尚没有统一的临床分级标准,史教授根据病变的大小、部位、病变所处位置的脑功能重要性以及供应动脉与引流静脉等指标,制订出一套临床评分法,令国外同行大为赞叹。史教授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分类,为脑血管畸形手术提供了非常好的治疗指导,对世界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促使我作出人生的重要选择,至今还在为脑血管畸形的临床转化研究努力工作着。
史教授是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强调精进审慎,积极创新,提倡独立思考,为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一直以他为楷模,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文: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习教授” 杨国源
编辑:杨真宇 张昊华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