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常态,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孤独,那种寂静,无聊,无助的感觉时刻围绕在身边,不知道怎么去摆脱,曾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有时一个人去散步,时不时的在一个地方踱步,脑子里时不时还会蹦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如果把孤独定义为一种常态的话,我个人感觉真正的孤独确实是一种常态,一个人待着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孤独,一群人待在一起有时候感觉反而孤独,不是不合群,而是内心自我孤独,尝试着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让自己变得不去孤独,一个人独处时想方设法的往闹市去,但人身处其中,反而更显孤独。
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努力做好自己就好,可没有一次真正的能做到过,每次都是恰到好处的提醒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从大脑迸发想法,孤独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成了一种常态,但想打破这种常态,以目前自己的能力来看,确实有点难为自己,但恰恰这种无法打破自己牢笼的想法,却让自己更好的一步一步的去对抗自身的孤独。
有人说茕茕孑立,孑然一身是孤独么,但我想并不是,字面意义上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心理学上讲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孤独主要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它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是每个人所遭遇的内外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比如外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有的环境很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或独自一人处在某种环境中,即使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对象,如长期在工作、勘探的人,驻守边防的军人,单身独居的人,都会经常感到孤独。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同样如此,有些环境尽管热闹,但对某个人而言却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因为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却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也无法同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联络,于是就会感到特别孤独。
勇敢面对孤独,享受孤独,而不是在熙熙攘攘中寻找幸福。《夏目友人帐》有一句话说: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在孤独中洞悉自己,在磨练中找到方向,有所追求,有所进步。你才会渐渐走向成熟,便不再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其实当你学会从喧嚣中抽身,享受一个人的清欢,就会为灵魂的生长提供空间与养分。在一个人孤独中,沉淀内心,找到自己的节奏,终会体验到生命的丰盛与祥和。
《百年孤独》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奥雷里亚诺跌跌撞撞地蹉跎了大半生,终于悟透孤独就是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纵使人间繁华,满堂笑语,我们也留不住飘忽的热闹,赶不走沉重的寂寥。既然注定要与孤独血肉交融、纠缠一生,那不如试着与它握手言和,深深扎根于难以捉摸的虚无,勇敢面对无人援助的悲凉,孤独便能成为让你成熟的养分。
也许,人生总有那么一段旅程,需要你在空无一人的荒漠中艰难独行,不必彷徨,也无须恐惧,咬牙熬过孤寂凄清的岁月,终会找到自给自足的精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