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农村互助养老的“乌兰察布模式”
2023-07-20 16:55  浏览:740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01

李电波,内蒙古达拉特旗蒲圪卜村党总支书记,网名“云帆”。

3年前,党中央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他结合村里的实践探索,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出建议:“在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由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愿的老人都可以免费居住、生活在一起,年龄小的、有能力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形成互助养老模式。”

李电波的建议很快被送到“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文件起草组案头,并得到起草组同志高度重视。之后,互助性养老被中央采纳,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和 “十四五”规划。

近年来,互助性养老在各地积极探索推广。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做优做强“乌兰幸福院”特色品牌,构建起了全周期、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温馨守护最美“夕阳红”。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给予充分肯定,“乌兰察布市的农村互助养老,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模式。”

这个模式怎么样?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一起来看看。


02

建设幸福院,让“老有所居”。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全市常住人口170.63万,乡村常住人口68.77万,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5万,占20.81%。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牧区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村里的留守老人、空巢独居老人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

为实现农村牧区居民“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乌兰察布市因地制宜探索“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服务”的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住在幸福院的老人们对这一模式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抱团养老。

“幸福院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和老伴在这里过得挺幸福的。村里旧房现在已经拆掉了,以后我们就一直住在这里了,孩子们偶尔来看看我们也挺方便的。”今年78岁的化德县刀拉幸福院低保户陈庭权说。

目前,乌兰察布市共建成互助幸福院475处,有效解决了全市4万多名60周岁以上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空巢独居老人、因伤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老人的住房安全和集中养老问题。

强化归属感,让“老有所依”。

“搬进幸福院前我感觉挺孤独的,孩子们外出打工了,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他们不能及时赶回来照顾。”今年73岁的察哈尔右翼前旗平地泉镇花村刘智正回忆着搬进花村互助幸福院前的生活。他和老伴杨花花均有肢体残疾,虽然生活能够基本自理,但难免有不方便的时候。搬进幸福院后,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令刘智十分感动。

刘智说:“平时我们这住得近的几家会相互帮忙打理一下菜地,我们老两口不方便,受照顾就多一些,村干部也经常来看我们。院里老人早上醒来都会看一下左邻右舍窗帘有没有拉开,敲玻璃看看有没有应答,就怕出什么意外,这种有人管、被照顾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在互助幸福院里,还有老人收获了爱情。花村互助幸福院的居民吕玉花老人和班润虎老人是来到幸福院才认识的。吕玉花老人说:“刚来的时候不适应,老班经常来聊天帮忙,跟他在一起可比一个人强。现在有个伴儿,觉得过得挺舒坦的。”

乌兰察布市还创新管理模式,由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从常住幸福院的人员中选择公道、正派、热心、群众威信高的能人担任院长,全面负责院内管理服务工作。

“村委会办公地点就在幸福院,平时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解决,大事小情都能在幸福院内部得到解决。”花村党支部书记朱晓军说,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让老人们在幸福院的生活更有归属感。

丰富文化生活,让“老有所乐”。

化德县长顺镇刀拉胡洞村互助幸福院文化活动室,老人们经常在这里排练二人台。

“文化活动室常年免费开放,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下象棋、打扑克、排练节目、演奏乐器……”刀拉胡洞村党支部书记刘军介绍。

目前,乌兰察布市在各个幸福院均设置图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配备音响、电视、棋牌等设备,提供文化服务;设置健身活动场所和场地,配备必要的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及周边居民开展健身活动。

生活有保障,日子有奔头。乌兰察布市实施的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新模式,让老人们感受到“互助式”的幸福,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03

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互助”传统,从先秦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到当今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助的表述虽有不同,但内涵一直没有变。

近年来,互助性养老越来越多地走入公众视野,这种模式既具有广泛的文化适应性,也具有低社会成本、高社会支持、高情感慰藉等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农村互助养老的“乌兰察布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

幸福院式的互助养老。

在这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可以不离农村、集中居住、互相照顾,既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老年人的入住意愿,也免去老年人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同住者的不适感,老年人的依附感较强,满意度较高,同时也为子女探望父母提供方便,成为备受农村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方式。

“时间银行”式的互助养老。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我帮你,你帮他,老年朋友是一家”。

鼓励和引导低龄老人、年轻人等加入养老服务队伍中并成为志愿者,特别是年轻人利用碎片时间为周边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既能体验公益活动、实现自我锻炼,培养关爱老人的社会意识,又能储存志愿时长,可谓一举多得。

“抱团式”的互助养老。

“抱团式养老”以老年人走出家庭、组建养老共同体为具体形式,自我抱团,互助养老,形成“朋友圈式”的养老。

“抱团式养老”的好处,首先是实现“就地就近,在村里养老”,营造“有温度的开放式的养老院”。其次,是让“最懂”老人的人去服务老人,以组织老年志愿者的方式,动员老人照顾老人,实现群体内的彼此关怀与照顾,开启了互助性养老的新路径。

上了年纪的老人,更需要与人交流。不少老人有些需求不会和社工、护理人员说,反而会对比自己年龄小一点的老人打开心扉。


04

“识见”认为,“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服务”的“乌兰察布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互助性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的有益补充,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信仰坚定,知恩感恩示范效应。

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老人们住在幸福院,吃穿不用愁,冷暖有人牵挂,互相传颂着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由衷感党恩,打心里愿意听党话、跟党走。

精神互助,心灵慰藉解除孤独。

集中居住的老人,串门聊聊天、唠唠嗑,出去跳跳舞、唱唱歌,遇到高兴事可以与左邻右舍分享,遇到烦心事可以向知心朋友倾诉,心情舒畅了,疙瘩解开了,住着更舒心了。

生活互助,相携相伴相互照料。

把分散在不同村庄的“空巢”、独居老人集中在一起居住,住的近了,有个大事小事能相互照顾;彼此了解熟悉,遇到困难搭把手帮帮忙,拉近了距离,结下了友谊,扩大了朋友圈。

倡树新风,营造孝老敬亲氛围。

老人们住在一个院里,今天东家的孩子来了,明天西家的亲戚去了,后天自家的孩子回来了,老人和孩子们念叨,孩子们“不比较”的比较,孝老敬亲的风尚更浓了。

集中服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建房子、铺马路、搞绿化,建娱乐场地、餐厅,安装健身器材,政府统一规划实施、集中建设管理,有限的资金得到最优化利用,钱不再会“撒花椒面了”;供电供水,医疗、文化下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不用东奔西跑了,节约了社会资源,压缩了行政开支,提高了服务效率。

智慧养老,降低市场推广成本。

建设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集中提供政策咨询、受理接单、数据统计、信息发布、运营结算等服务,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升级为智能化管理模式,提高了保障效益,降低了推广成本。

06

老有所养,事关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

互助式养老的生动实践再次证明:在中国,人民的期盼、希望和诉求,从国家大政方针,到社会治理,再到群众衣食住行,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

互助性养老的建议从提出、到采纳,再到推广,也生动地体现了“国之大者”与民生“小事”紧密相连,“群众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同频共振,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心声高度统一。

农村互助养老的“乌兰察布模式”告诉我们:智慧在民间,力量在基层,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来 源:识见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发布人:e8fa****    IP:101.229.41.***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修行
  • 2023-07-20浏览:1050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