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算对于培养学生运算的兴趣和提高运算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作为速算的一种基本表现,是计算规律活用外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算规律,并活用规律进行灵活的运算,培养运算的思维,提高运算的能力。本篇笔者将结合近期教学的三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以及在数学拓展训练营社团课的教学实践,分享笔者对这一主题内容下的巧算设计。
加法的巧算
1.出示一道加法算式“58+29”,请学生说一说你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并与大家分享。
生1:先算50+20=70,8+9=17,70+17=87
生2:先算58+20=78,78+9=87
师:同学们非常棒!注意哦,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巧算加减法”,重点在一个“巧”字上,观察这两个“别有深意”的加数,大家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巧算之法再汇报。
师:刚刚老师说这两个数别有深意,你们发现“深”在何处了吗?
生齐答:这两个数都接近整十数
追问:既然你们发现了老师的“别有用心”,现在有灵感了吗?
在老师语言艺术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汇报了如下三种算法。
2.观察对比,总结算法。
师:同学们想到这么多的算法,老师非常开心,观察这些算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采用先凑整再运算的方法,只是凑整的技巧有所不同。
师:同学们表述非常准确,整十、整百数相加、或者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确使我们的运算得到极大的简便,你们喜欢这些方法吗?能够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齐答:凑整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别有用心”的算式,逐步打开学生运算思维的“阀门”。首先,让学生交流脑海中第一印象的算法,唤醒学生课本学习的已有知识经验。接着出示课题“巧算加减法”,并提出问题“如何实现巧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运算的热情。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数,由“数”到“数的运算”,一步步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自主运算,产生众多不同的巧算之法,让学生经历一个巧算的探究历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的思维。最后,引导学生对比多种巧算方法,通过现象找出本质,得出凑整法,让学生从“具体——抽象”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运算技能。
3.练习训练,拓展延伸
出示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算式“158+209”.
师:老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基础上做了一点点改变,现在你们还会巧算吗?
生1:150+200=350,8+9=17,350+17=367
生2:157+1+209=157+210=367
生3:158+2+207=160+207=367
生4:160+210-3=367
生5:100+58+200+9=367
学生汇报每一种方法,我都给予肯定,并不断追问是否有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让课堂真实发生。由“两位数加两位数”拓展到“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方面是对学生巧算能力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对学生巧算技能的一次挑战与拓展。通过迁移,让学生领悟不管算式中加数是几位数,我们运算的本质并未随之改变,同样还是一个凑整的思想方法,进而将这一巧算的思想方法拓展延伸至整个万以内数的运算领域,甚至是以后更大数的运算。
减法的巧算
师:加法的巧算,同学们已经能够应用自如,老师非常欣喜。运用“凑整法”,我们轻松进行加法的巧算,那减法可不可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 出示减法算式“965-199”
师:这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赶紧试一试吧
学生独立运算,与同桌交流算法后汇报。
生:965-199=965-200+1
师追问:199不是200减1吗?这里怎么是加1呢?你们能够讲个数学故事来说明吗?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
生:我们可以这样举个例子,一箱苹果是100个,现在我们要在965 个苹果里拿走199个,我们可以先直接拿走两箱,也就是200个,多拿了一个得还回去,所以最后还得加上1.
师:这位同学真会举例,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你也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同学们相互编制一个这样的数学故事,理解算式中的“+1”
师:老师也有一个好方法来解释这个“+1”,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观察这样一组算式,谈谈你的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教师将其规范: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差不变。
师:那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差会变化吗?你能像上面算式一样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验证后师生共同完善规律: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差不变。
师:现在大家有灵感了吗?能用这条重大发现解释这个“+1”吗?
生1:(965+1)-(199+1)=766
生2:这里最后加的1原来是被减数加的那个1呀。
设计意图:加法是运算之源,由加法过渡迁移到减法的口算,大大降低了减法巧算的难度。有了前面加法巧算的运算经验,减法的巧算部分学生很快便能想出来。但是,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对于巧算背后蕴含的算理,很多同学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追问学生算式中为何是“+1”,并启发学生运用“情境”及“差不变的规律”来进行解释。这里“差不变规律”的学习是通过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引入进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它在减法运算中意义,更能被学生所接纳。
2.小练习:巧算“486-208”
3.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出示一道减法算式“432-142”,请学生进行巧算。
有了前面学习经验,很快学生便想到了如下两种算法:
师追问:除了这两种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两个数还有其他的“深意”吗?
生:老师,后面减数是142,如果是132就好了。
师:那你能把它变成132吗?怎么变?
生:把减数142变成“142-10”就可以了。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这时我们要保证差不变,被减数该如何变化呢?
生:被减数也要减去10 。
师:现在是422-132,还是不大好算呀!
在老师的不断追问和逼迫下,学生思考陷入僵局。老师请学生再次对比前面两道算式,试图找到灵感。
在对比分析之下,学生很快反映过来,原来我们可以把被减数的“-10”挪到后面再去减。如是就有了这样的运算过程:
师:如果要你像刚才讲苹果故事一样给“432-142=432-132-10”讲一个故事,你会吗?下课试着讲给同桌听吧。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一道算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应用减法“差不变的规律”,知道在巧算过程中被减数和减数不仅可以同时加,也可以同时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凑整”思想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让学生领悟到加减法的巧算需要根据数的特征进行灵活的选择,以期得到最佳的算法,最终实现学生运算素养的提升。
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可以说是收获满满,我们学会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凑整法”和一个重要的规律——“差不变的规律”,课下同桌间再相互出一些加减法巧算题练一练吧。
我对运算教学的思考
1.运算能力的达成是需要风暴的。
学生会用课本上的方法口算,远远达不到我对学生的期待,因为这样只能说学生掌握了一项运算技能,并非运算能力。学生只有在老师不断的启发下,通过自主思考,探究出多种不同的运算方法,并在众多方法中实现自主优化,我们才能说这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本课中,我注重通过不断激励和“逼迫”,让学生在思考的头脑风暴中建构出多种不同的加减法巧算方法,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的交流下一步步找到一种自己喜欢接受的最佳方法,而且多次运用推动学生主动迁移,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巧算的认知。
2.运算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讲道理的。
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而作为数学学科重要学习基础的运算更是需要讲道理的。我们在运算的教学中,要注重情理相生,法理相容。运算如果只是一味的教授方法,训练过程,孩子不能领悟其背后的精髓,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更是无法做到灵活迁移。本课,减法中的巧算实则运用了四年级《运算定律》中减法的性质,这对于三年级孩子理解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是好在这是一节社团课,团里学生接受能力都非常强,我们运用情境探究法以及“差不变的规律”进行了完美的解释,学生不仅学会了方法,更是懂得了背后蕴含的道理,为以后加减法口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