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以其严谨客观负责的态度、直观简洁明了的笔墨在史学界受到较高的认可。以下文字及观点剥离通俗演义,而基于正史,尽可能合理推测而得出:刘备伐吴有其必然性,而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本身是存疑的,且自推恩令颁布数百年来,刘姓藩王后代势力被负指数级分割,在民间缺乏威望,也无号召力,更无实权。
刘备通过讨伐黄巾起义崭露头角,亲临第一线,基业大部分是自己身为主帅打下来的,期间也曾经历被吕布偷袭下邳,被曹操赶往江陵的败绩,但博望坡之战实为刘备击败夏侯惇,与诸葛亮无关;汉中争夺战在法正辅助参谋下,刘备身为主帅,取得重大战略性的胜利。虽无法和武庙诸人相比,但在当时是一位合格的统帅。诸葛亮则是在行政后勤方面发挥才能,军事上的成就远非演义中被神化。
一生戎马的刘备有实力也有信心亲自伐吴,这是主观动因。
季汉势力在荆襄地区的失势,并不是关羽一个将领单方面军事行动的失误,缺乏统治根基也是败因。被诟病暗弱的刘表实则雄才大略,年轻时孤身入荆州,数年间统合荆襄九郡,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二十多年间,荆襄地区总体政治稳定,经济恢复。但是刘表晚年在立嗣问题上不果决,其子刘琮葬送基业。刘备势力在荆襄的根基,尚且不如刘表,却多次展开消耗极大的军事行动。
荆州的丢失,使季汉制定的从汉中和荆州两面夹击钳制曹魏的战略目标化为泡影。自知后继者无开疆拓土之才,且自己已时日无多的刘备,必须尽快亲自伐吴,以再度实现战略目标,这是战略目标。
刘备很有信心地认为曹魏方面不会趁机出兵汉中,而是会找机会趁火打劫孙吴,因为当时曹魏的主力:大司马曹仁在许都,征南将军夏侯尚在樊城,征东将军曹休在合肥,镇东将军臧霸在青徐,西线只有镇西将军曹真驻扎庸凉防范汉中的汉军,以宗室武将为主的曹魏军事集团大部分主力都在东线。认为机不可失的刘备必须尽快伐吴,这是形势基础。
从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刘备夏天败退后,曹丕九月三路伐吴,而没有趁火打劫蜀汉本土,证明刘备伐吴的战略大胆而正确。
夷陵之战打了近1年,汉军一开始一路顺利推进,但是到三峡猇亭后,江面逐渐拉宽,乱石崩云,惊涛拍岸。老狮子刘备发现当年曹操的难处了,汉军同样不善水战,吴军则是久经风浪的老牌水师,于是被迫转入陆上。由于天气酷热,只能去树林深处避暑连营,且补给线太长,士气已呈疲态。终被朱然切断后路,被迫撤军,被陆逊追杀,遭致惨败。
江北黄权被迫降魏,刘备没有为难黄权家属,这段历史为世人称颂,黄权之子黄崇,与诸葛瞻同战死绵竹,为季汉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荆州丢失和夷陵之败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季汉势力无论是国土资源、经济规模、户籍人口、军事实力、人才储备均沦为垫底,尤其损失了大量基层中青年军官,使得人才储备断层,致使日后诸葛亮北伐无人可用。伐吴实则宏观战略正确,战术细节失败。
章武三年夏,白帝城,须发皆白的老狮子刘备在忧愤遗憾中离开人世,但是他身上的品格经久而不衰,就如同陈寿三国志中对其的评价: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而不挠,终不为人下。
(央视三国刘备,孙彦军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