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秦朔:奥密克戎究竟想告诉上海什么
2022-04-07 13:20  浏览:323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一直被视为抗疫模范生的上海,此刻正在巨大的疫情压力下努力前行。

我4月6日中午开始写这篇文章。在前一天即5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6766例。

据市卫生健康委通报,截至6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134745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117885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在老家的母亲看到上海的成千上万的数据,说“吓死人了”,嘱咐我们一定不要出门。很多朋友包括外地一些政府部门的朋友也问,上海到底怎么了?

不用回避,这确实是上海多年来少见的一次危机。危机在多个层面显现,加上疫情已开始外溢,引发了不少负面舆情,上海的形象饱受争议。

虽然每个上海人在疫情中的处境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各有各的感受和情绪,但我相信,大家有几点共识是一样的: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希望保护好人民特别是相对弱势群体的安全与健康;感谢方方面面的付出特别是第一线人员的辛劳;希望今后再发生不测危机时,上海能应对得更好。

作为新上海人的一员,我也有几点思考和大家分享。我的出发点是,奥密克戎想给我们上一堂怎样的课?究竟想告诉上海什么?我们2500万人,不能白上了这一堂已经上了几十天还没上完的大课。

思考之一:海纳百议,虚心学习

上海的城市精神之一是海纳百川。这一次,我们要海纳百议,海纳百论。要真心实意地,虚己受人,从谏如流,千万不要浪费这场危机。

网上有很多建议,也有很多批评、嘲讽的声音,有的很难听,甚至很极端,我们都要听,要归纳整理,当成教材。

上海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什么异议了,平时听到的基本都是好的。这当然是因为上海各项工作做得确实有声有色,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各项中心功能发挥得很不错,但慢慢地,也会让我们觉得上海就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市,一座台风来了都总会绕着走的魔都。

上海从2003年抗击SARS开始,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雏形,现在加上数字化精准管控,以及极富专业精神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队伍,之前大大小小十几次抗疫都做得非常精准,所以我们都很放心,觉得上海的管控能力“独步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教育我们呢?自我教育是很难的,奥密克戎这股外力就来了。它要拿中国最大的城市、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来上课。上给我们看看,看看有多少问题。

上海要做一座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而且必然也是将来时。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恩格斯这段话,值得好好体会。

思考之二:居安思危,补牢短板

上海也是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我们想到上海,往往都是百年风华的外滩和陆家嘴的“三件套”,是高大上的摩登生活方式,是中西荟萃人才汇聚。但这次奥密克戎危机,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重要性,没有了安全,一座空空荡荡的城市,对我们每个人也就失去了意义。

要居安思危,企业管理中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情景规划”,制定预案。1971年壳牌石油成立了情景规划小组,发展出“能源危机”的情景,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会发生什么,该怎样应对。他们随之开始在更多地区进行多元化油气资源的投资。1973年至1974年冬,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壳牌石油成为唯一能抵抗危机的大型石油公司,从当时“七姐妹”(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的“丑小鸭”一跃成为第二大石油公司。我们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也可以作为借鉴。

此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短板,而在过去可能是被忽略的。

就我和亲戚朋友的交流看,在全域静态管理后,保供应相对困难的地方,多是出租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我一个朋友的小区发现一套房里住着14个快递小哥,由于人口登记不全,就拿不到什么物资分配。也有一些地方保供应不及时,物资发放不到位,和基层组织要管理的人口太多,捉襟见肘有关。遇到危机时,我们城市就会很强地凸显出不少弱势的、有无力感的群体,他们居住地环境的照片发在网上,甚至被认为是“四五线城市”。

要服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需要很多快递员,骑手,便利店超市的打工人,保安保洁保姆,交通、物流、建筑、城管、医护等行业的临时工,他们已是社会离不开的群体,但关于这些非传统单位就业者的保障、管理、服务、培训等都很不够,估计相关信息也很不完整。这是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城市进行有效管理的短板。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补好这块短板,绝不是要抑制他们,而是要切实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行为规律、急难愁盼,更精细地服务好他们。因为上海时刻都离不了他们。

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角度看,关心和帮助城市中相对弱势的群体,也是非常必要的。

思考之三:夯实基础,人人有责

此次疫情,基层人员压力极大,一线矛盾也最多,他们身心俱疲,依然坚持奋战,他们就是城市治理的基本盘。在当下,各级干部要切实为基层减负、分忧、增能、打气,但控制住疫情之后,则要认真研判此次基层出现和暴露的问题,从权责、任务、流程、条件、能力、支持等方方面面夯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为至理。

从我个人的观察看,此次抗疫上半场,还是存在一些不够严、不够紧、不够细的地方,有些滴滴答答。例如3月12日开始就组织开展了三轮核酸测试和一次抗原检测,但相当一部分措施没有完全落实下去,封控措施不严格,筛选筛查的覆盖面不全,有的封控小区明确足不出户,但小区内还在自由活动,还有跳广场舞的,有的密接、次密接者还可以跑出家门。有的核酸检测缺乏秩序,间隔太近。有的采样一结束,没等结果出来,任由大家自由活动。3月27日晚的浦东抢菜也是一个教训。

这些问题本质上还是我们大家都有些轻敌,或者真的把上海当成了“金钟罩”。现在我们才意识到,除非每个人都成为基础,都严格遵守秩序和规定,否则城市是没有什么“金钟罩”的,那些“金钟罩”没有我们去协防可能都是窟窿。

基层工作人员就那么多,不可能什么都看到、管到、服务到,只有人人有责,自觉担责,自己当好自己的守护神,自己把自己当成城市的第一道防线,基层才会减少压力,把精力主要用于应对大的困难和压力上。

这不是说基层自身的问题不要去反思,但我想大家都看得清楚,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紧一紧,才能最后一起赢得自由。这是一场团体赛,每个地方都不能掉队。

我们小区有300多户人家,此次抗疫中大家有一点感到特别温暖,就是互助。虽然只是在检测、志愿者服务、社区团购等过程中有所接触,但得知谁家有困难,立即就有人主动提出帮助,不少人相约疫情后要互相走动走动,志愿者也相约将来都穿上“大白”去聚餐。这种自发的、内生的力量,可以也应该成为上海今后夯实治理基础的强大助力。

思考之四:科学抗疫,未雨绸缪

此次疫情,围绕清零还是共存,以及如何清零、如何共存,有很多的争议。很多内容的水平非常高,摆事实,讲道理,这也是一次很好的科普。

我想当下我们的共同任务,就是众志成城,坚决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强有力地推进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上海也正在这样,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与此同时,我也经常在想,如果我就是奥密克戎,现在出现在上海,和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出现在武汉,其含义会一样吗?2020年的病毒致病性很强,现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扩散性很强、很快,但致病性相比起来已经很弱了。这就是身在上海,我们对病毒本身并不怎么紧张的原因。这也是有客观数据和一线医务专家的现身说法为证的。

病毒早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它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空间,折磨人也在训练人,教育人,让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淮南子》有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们在举全国、全市、全民之力这方面很突出,但病毒只是考验我们这一种“力”吗?不是,它还在考验我们的“智”,考验我们在非常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的统筹和平衡能力。

这是我最近一直苦思的问题。病毒的生物属性在变异,那么我们未来如何抗疫,也应开始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讨论,未雨绸缪。抗击奥密克戎当然是政治,但为患者治疗其他疾病难道不是政治,解决就业和经济发展不是政治?有些地方一个感染者也没有就开始封闭,这到底是讲政治还是不讲政治?

我们当然要高度重视病毒的社会和政治属性,即病毒对社会和政治的不良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毕竟是生物属性决定政治属性,如果生物属性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其的政治理解也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决不是躺平,而是如中央所说的,“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人说,人命关天,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但也可以说,时代不是只有奥密克戎这一粒尘,有很多尘,落到个体头上都是一座山,一个社会要可持续发展,要跨越无数山,不能只把这一粒尘当成山,而别的山都看作尘。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

我坚信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和上海人民一定能从这次的疫情危机中学习到很多,并化危为机,我们的集体反思,应该成为上海今后继续前进的坚固基石。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希望上海今天的付出,会是未来的财富。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上海也有很多宝贵的探索。虽然由于我们一些滴滴答答的疏漏,使得这种探索的意义打了折扣,但我们仍需鼓励医学专家继续探索集中化、精准化、分布式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上海应该为中国展开的探索。

饱经沧桑的上海,依然是我们热爱和珍惜的家园。

(作者系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有删节。

发布人:6362****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