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资管规模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62.4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高峰112.3万亿美元,中国资管规模同期则由2.9万亿美元上升到18.1万亿美元。但在“股债双杀”的市场环境下,2022年全球资管市场都处逆风,中国资管格局亦面临诸多变量与挑战。
在2023年外滩金融峰会期间,中国金融40人论坛资深研究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2022年全球资管规模相较于2021年下降了约13%,中国也呈现类似趋势。尽管如此,中国资管行业这几年取得明显成效,A股投资者已超2.1亿,基金投资者超7.2亿,银行理财投资者超1.03亿。
在他看来,中国资管行业肩负三大使命。首先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国家若干区域发展战略,也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例如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践行ESG理念、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三是推动金融市场生态体系建设,有效连接资金端与资产端,将零散的资金汇聚为集中的长期资本,提升了直接融资效率,特别是在资产定价、市场均衡、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以后,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美国的存款普遍增加,因为美国财政直接给家庭部门发钱。房地产价格先降后升,股票和共同基金是先升后降,养老金持续下降。同时,美国也发生了家庭财富主导权的转移,从“婴儿潮”一代人(1946-1964年出生的人口)转向X世代;对中国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他们退休之后对投资产品选择的偏好也以现金储蓄、定存、储蓄型保险为主。
肖钢认为,当前资管格局面临诸多变量与挑战。首先,居民代际变迁与资产配置需求变化;二是低利率趋势带来的影响,很多基础资产的收益率已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要求;三是资管行业普遍同质化竞争,专业化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四是金融科技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急需加快;五是资管行业国际化程度不高,走出去、引进来仍需加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促进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行业转型?肖钢提出了五个建议。
首先,要坚持规模与韧性并重,注重质量与效益。尽管当前资管规模有所减少,但要提升客户获得感与信任度,要真正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
其次,要完善权益投资体系。现在大部分资金仍投资于货基,这一占比过大,例如,理财产品投资规模近30万亿元,其中权益类资产的占比仅3.14%,混合类产品占5.1%;公募基金的资管规模已经超过银行理财规模,为27万亿元,其中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固收类占比高达60%。因此,要加快投资端改革,特别是提升投研与主动管理能力,严格投资纪律,经受市场周期检验。
此外,肖钢也建议,中国资管行业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即加强数据治理,构建智能化、投研一体化资产管理平台。特别是要建立客户动态风险模型,帮助客户在市场波动时改善其交易行为。以往机构对客户的风险测量是不准确的,因为投资是涉及到金融心理学和金融行为学的事情,投资者遇到市场波动后会发生变化,需要做好客户陪伴。要从“专家经验型资产配置”向“数字化资产配置”转变。
扩大资管行业开放、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亦是关键一步。要研究借鉴全球资管中心发展经验,在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税收优惠与法治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开放,并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资产交易品种和规模;肖钢也建议进一步加快制度型开放,推动市场交易、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审计会计、违约处置和服务运营同国际规则更高水平对接。同时,要扩大引进来和走出去,吸引更多知名国外金融机构入驻国内,有序推进中资资管机构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好的收益。
最后,肖钢强调,要培养和吸引资管行业核心人才,给予长期激励。他建议搭建金融监管部门与资管机构、智库、学术机构的交流平台,组织开展政策理论研讨,解决难点痛点,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助推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