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展会新闻 » 正文

    时间、投入减半,成功率倍增,计算医学正加速新药研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4 09:35:13   浏览次数:1523  发布人:5b25****  IP:117.173.23.***  评论:0
    导读

    中国医药需要颠覆性、变革性的创新才能实现“变道超车”,而依托人工智能搭建起“计算医学”体系有望担起重任。4月28日,在在“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明做了上述表示,在他看来,计算医学能够破解医和药的困局。实现药物研发时间减半、投入减半,成功率提高一倍。“实现临床试验的有效

    中国医药需要颠覆性、变革性的创新才能实现“变道超车”,而依托人工智能搭建起“计算医学”体系有望担起重任。

    4月28日,在在“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明做了上述表示,在他看来,计算医学能够破解医和药的困局。实现药物研发时间减半、投入减半,成功率提高一倍。“实现临床试验的有效率提高一倍,这个目标还是比较保守的。”

    计算医学以信息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为基础,深度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全新医疗价值,提供全新药靶,加速新药研发。

    医药创新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是医药制造大国,但在创新上一直处于弱势。

    2016年,麦肯锡将全世界医药创新研发分成了3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贡献了全球新药研发50%以上;第二梯队是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每个国家对世界新药贡献约为5%~12%;第三梯队是中国、韩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家,每一个国家对世界新药研发的贡献在1%~5%。

    为了从以仿制为主变为创新为主,从医药市场大国变成医药科技强国,中国在2008年启动了重大专项。

    “国家实施重大新药专项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了233亿元,支持了5千多课题,覆盖了十大类的重大疾病。”中国药品监管研究会会长张伟说。

    结果是,与1985年~2008年基本上每5年才出一个I类创新药相比,2008年至今出了将近60个I类创新药,极大改变了中国生物制药落后的局面。

    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看来,药虽然是新药,化学结构是新的,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它所依据的靶点、作用机制还是人家先发现的,“从这一点来讲是模仿的创新。我国自主发现的药物作用新靶点、新机制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first in class 新药,基本空白。”

    虽然中央财政投入更多是带动了地方的以及社会的资本的投入,新药市场也非常火爆,但张伟认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创新的质量还有待提高,靶点还比较集聚,高水平重复现象还比较严重。”

    频频上市的新药甚至让很多人出现了错觉,但事实上,12年来中国尚未出现原始创新。

    陈凯先解释说,国内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知识供给与转化不足,而新药专项定位于药物创新的中下游,对早期的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不够,原始创新成为新药创制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原始创新突破和核心技术,是我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

    此外,新药研发高投入、高风险、高失败率的特点,中国也没法越过。

    “全球数据统计显示,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已经从10%下降到现在的2~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称“中科院计算所”)哲源图灵达尔文实验室副主任赵宇说,这个几率甚至低于“九死一生”,达到50活1。

    建立药物数字研发平台​​​​​​​

    中国已经进入生命科学大数据时代,“生命数字化”将深刻影响生活。

    “在这个大背景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也出现了一些前沿研发热点,包括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药物的开发、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治疗、CAR-T为代表的细胞治疗、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抗体偶联药物开发等新药发现的新策略、新技术。涉及到的方法很多,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精准药物设计,靶向GPCR、例子通道等膜蛋白的新药发现技术、PPI等。”陈凯先表示。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药研发管线平均1~2 年就可以完成临床前药物研发,预计到2028年,人工智能为生物医药行业每年可节省约700亿美元研发成本。

    根据全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生成模型,建立起药物数字研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的判断,找到药物有效的特定人群。这成了计算医学最为重要的事情。

    赵宇介绍,以治疗癌症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为例,目前普遍有效率为20%,但通过建立判断模型提前预判人群,可获得近90%的有效率。

    “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已经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多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总是有力促进药物研究高新技术变革。”陈凯先说。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5b25****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ikai.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