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
[日]丸山一彦 著
大象出版社·后浪 2021年6月版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单位”,因为数字+单位是我们度量一切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宇宙的方式。但正因为单位的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忘记了它们的存在。当我们说今天几度、开车去要几小时、体重多少斤的时候,不太会意识到自己在使用的这些最常用的单位到底意指着什么,以及它们本身的来龙去脉。我们经常会遇见到米、亩、秒、升、千克、吨等单位,还会接触到桶、牛顿、安培、伏特、马力、瓦特、焦耳、赫兹、dpi甚至风级、震级等单位,但恐怕很少有人清楚地知道这些单位是怎么确定的,到底代表着多长、多大、多重、多快、多强……
本书用图鉴的方式,分类详细介绍36种单位,以及约40种相关单位,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质量、时间、速度、与光有关的、与电有关的、功率、能量、压强、声音强度、频率、温度、分辨率、数据等单位,以及用于表述巨大数字和微小数字的词头。通过大量照片和图画,让抽象的单位与实物联系起来,一下子就能让我们对它们产生具体的感受。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
[美]王敖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所谓“中唐”,大致是指自“安史之乱”至晚唐,具体来说是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太和末(766~835)约70年时间。
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形势重趋稳定,但中央集权衰落的大势却难以扭转。帝国不像初期那样拥有无比辽阔的疆土和开放的心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是在整个亚洲具有影响力的“天下帝国”。正如葛兆光所说:“安史之乱导致的族群、人口和生活的大变动,在中唐时期引发了有关‘中国’地理空间的再发现和再定义,在这个变动时代,诗人如何呈现他们对这种地理空间变化的惊讶、喜悦或困惑?”本书通过对不同文类文本的讨论,揭示了当时地理学与文学之间多样且流动的关系。比如李贺的《梦天》、柳宗元的山水诗文、张祜运用大图视野欣赏古老画卷的诗歌、元稹和白居易富有地理信息的唱和诗等,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制图学之眼”的烙印。中唐是中国文学传统发生激荡变化和强力创新的时期,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师们以其对地理学的稔熟与兴趣,使得不同地点、相互区隔的人群以及旅行的文本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