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是营商环境的“评价员”。湖北省各地围绕降门槛、优服务推出多项“首创”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地方营商环境。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崔永红表示,营商环境怎么样,经济运行数据是生动注脚。2021年湖北新增市场主体114万户,净增85万户;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181个、签约金额3.5万亿,比2019年分别增长24.5%、10.8%;2022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居全国第2位。
据湖北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显示,92.7%的受访市场主体认为“近两年湖北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
多地多项“首创”举措全国推广
近两年来,湖北一直把营商环境作为疫后重振的金字招牌和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30条”“25条”“十必须十不准”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比如武汉进入2021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优异等次,襄阳、黄石进入全国50强,宜昌“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优化办税服务等4项典型经验被国家作为标杆在全国推广。
崔永红指出,改革创新力度越大的地区营商环境越优。比如宜昌市大力推动“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模式等重点领域改革,入选2021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事项27项,居全省首位。襄阳市大力推动区域性统一评价、“免申即享”等改革,经验做法被《中国营商环境报告》采用,并在全国推广。
武汉市武昌区创新推出“零号员工”服务模式则体现了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武昌区区长范礼奎介绍,我们把服务意识优、专业能力强的干部作为企业的“零号员工”,做到服务前置、身份融入,在企业招引落地过程中,临时进驻企业,主动靠前为企业提供过渡办公场所、帮办审批、融资对接、人才公寓等服务。
“去年华联SKP落户时,因字号中含英文字母一时难以注册登记,‘零号员工’陪同企业负责人积极协调省市业务主管部门,采取‘一事联办’套餐服务,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企业字号审核和商事登记。”范礼奎说,2021年,“零号员工”们共助推40个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签约落地武昌,签约金额达975亿元。其中,签约引进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0个,比如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劲酒集团第二总部、武汉华联SKP等,各类500强总部项目2个,外向型产业项目5个。
作为湖北开放新高地,武汉东湖高新区先后有“股权转让登记远程确认”等10项举措全国复制推广。3月31日,光谷又创新成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中心”,一站收集企业涉法涉诉类困难和诉求,一网配置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一平台协调、研判、解决企业涉法问题,让市场主体享受法治红利。
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立表示,2022年,我们将聚焦企业准入、准营和退出三个环节发力,继续降门槛、优服务,力争2022年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3.2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突破2万户,2022年期末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8万户。
做好营商环境的加减乘除法
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恩施州能够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秘诀就在破除思想观念阻碍。
恩施州州长夏锡璠介绍说,优化营商环境,首先是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恩施,“只说YES,不说NO,说NO要请集体研究,‘ 一把手’拍板”正在成为自觉行动,“该办的事都能办成,办事不求人,办事有尊严”正在成为口碑共识。据调查,2020年全州营商环境满意率达到97.21%,2021年政务服务满意率达到99.98%。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恩施州疫后重振按下了“快进键”。2021年,全州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6.4万户,企业类市场主体达到7.2万户,同比分别增长9.8%、14.7%;招商引资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增长15.6%、23.7%、34.4%,立讯精密、达翔电子、华芯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改写了恩施产业版图。
改善营商环境,还要破除顽瘴痼疾。比如利川市聚焦企业融资难问题,持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整村授信”,通过“一行评估、多行共用”的方式,解决乡村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授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授信40.07亿元,用信25.28亿元。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市场主体融资信息平台,实现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去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加13.81%。
优化营商环境,中小企业的获得感强不强是重要指标。湖北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推行“信易贷”“银税互动”,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完善“汉融通”功能,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金76.63亿元,拨付纾困贷款贴息12.68亿元。推广“301”线上信用贷款模式(3分钟申贷、0人工干预,1秒钟授信/放款),已累计放款3.5亿元。
崔永红表示,湖北将继续推动各地各部门做强监管的“加法”、简政放权的“减法”、优化服务的“乘法”和解决问题的“除法”,擦亮湖北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