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父母如何“带娃”才能不触碰法律底线?牢记这三点
2022-07-19 19:27  浏览:82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启了“依法带娃”时代。北京海淀法院、海淀检察院有着多年未成年人案司法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发现,每一个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背后,其实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只会打骂,16岁的男孩犯法后在检察官教育下才学会了说“谢谢”;12岁女儿遭强奸,单亲母亲沉迷手机难辞其咎;“富二代”终于碰到了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孩子被判缓刑,而父母也收到法院颁布的家庭教育令。

那么,父母如何“带娃”才能不触碰法律底线?法官、检察官不约而同给出答案,牢记三点禁忌:身为父母不易,千万不能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

生而不养案例:16岁的男孩才学会了说“谢谢”

瘦削的小军(化名)站在街角,清冷的眸子盯着来往人群,寻找下手目标。“小偷!”知道自己又失手了,小军没命地逃跑……

“你好,认识一下,我是北京海淀检察院检察官杨新娥,负责你的案子……”审讯室里,检察官边翻开案卷,边和面前的少年打着招呼。可是,话语像是被吸进了黑洞一般,在少年那里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少年只是冷冷地坐着。

杨新娥心里“咯噔”一下,从少年的反应看,他既不恐惧、也不悔恨、甚至没有希望……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他受过什么样的伤害?如何能够打开他的心扉……

一次一次提审,检察官用最温柔的语气,最和缓的语调和少年聊着。几次接触下来,从各种细节分析,杨新娥认为,少年的感情其实并不冰冷,更像是被枷锁封锁了许久,已经习惯性的僵硬,而打开锁的钥匙,应该就是少年的家人。

检察官从家人的角度出发,继续做少年的工作。终于,小军揭开了如已经结疤但依然疼痛不已的回忆——他依稀记得,自己很少的时候母亲就没了,后来听村子里的人说是离家出走;父亲无所事事,只靠救济金度日,父子间的交流基本就是谩骂和巴掌;上到五年级,小军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开始了流浪,但社会也没有带给他任何温暖,十岁出头的他,没人管,衣食无着,只能靠打零工和偷盗过日子,一混就过了五年,直到坐在了这间审讯室里……

检察官委托司法社工对小军进行社会调查,并帮他申请了法律援助律师,还聘请了一位心理咨询师为其做心理疏导。在检察官、社工、律师、心理老师的多方帮助下,小军不仅如实供述案情,还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在真心的呵护下,小军会对递给他水的检察官说声“谢谢”,每次讯问完毕,也会对检察官说声“再见”。在别人看来,这种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幼龄的孩童就已学会,可这些,却是16岁的小军跟着检察官才学会的。

最终,检察机关对小军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处理,考察期内,又将小军送到了未成年观护基地,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因为小军踏实肯干,很快就从刷碗的岗位调到了传菜的岗位,有机会接触更多人,学到更多的社会本领。他终于学会了融入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养而不教案例:母女沉迷手机 12岁女儿遭强奸

单亲家庭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单亲妈妈,一个人拉扯孩子更是困难重重。在小玉(化名)母亲看来,只要能挣钱把孩子养大就行了。

每天放学回家,小玉已经习惯了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的房子,她掏出手机玩了起来——手机是妈妈送给自己的玩伴,而妈妈也是一样,即使回了家,最大的消遣也是刷手机。

自从离婚后,小玉的母亲就患上了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女儿让妈妈检查作业,她玩手机,女儿想说心事,她玩手机,女儿想妈妈陪伴,她还在玩手机……渐渐地,小玉也觉得手机才是自己最好的陪伴。

刷着手机,小玉忽然发现了一款交友软件,觉得有意思便注册了。很快,小玉收到了陌生人小林(化名)的邀请。之后,小林经常找小玉聊天,分享兴趣爱好,还一起玩游戏。小玉缺少父爱、缺乏母亲的陪伴,视小林为兄长、为挚友,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向小林倾诉,二人虽然年纪还小,但情愫渐生。

假期,小林约小玉出游,小玉刚和妈妈吵完架也想出去散心,相约到郊区游玩。晚上,二人同住一个房间,最终发生了性关系,而当时的小玉只有12岁。

最终,小林因为犯强奸罪被判处刑罚。

北京海淀法院法官曹晓颖说,审理该案时,小玉的母亲后悔万分,迁怒于16岁的小林玷污了自己的女儿。

“本案中的两人都是未成年人,虽然自愿发生性关系,但因为女孩未满14周岁,男孩也知道女孩的真实年龄,所以构成强奸罪。”曹晓颖指出,小玉和小林都是青春懵懂期,心智不健全,无法正确认识性行为,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适时给孩子正确引导,避免孩子因无知酿成大错、受到伤害。特别是离异双方,更应正确处理未成年子女与彼此的关系,更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既要避免孩子因寻找情感寄托为他人所利用,也要避免孩子在父母之间周旋利用离异双方的矛盾逃避管教,避免孩子因为疏于管教走上歧途。

教而不当案例:孩子误入歧途 法院发出家庭教育令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事!”这是很多富裕家庭灌输给子女的不良思想。正是这种教育害了16岁的王猛和李啸(均化名)。

王猛、李啸家境优越,是某寄宿学校高中二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好,王猛成为了班级里的“学生头”,甚至在和几名网友交往中也是“老大”。

2021年暑假,王猛正和几名同学玩耍,其中一名同学哭丧着脸向王猛求助:大哥,我女朋友说被人调戏了。

这还得了!王猛当即要为同学出头,相约对方见面比试比试。王猛担心对方人多,当即给李啸和一名网友打电话,让他们找人“助拳”。

夜里1时许,双方在约定地点见面,王猛一方年龄和人数都占优势,对方很快就认输了。王猛等人不肯罢休,让对方跪地求饶,还用手机录制视频,并临时起意找对方要钱,强行从对方微信中转账3000余元后离开。之后,王猛、李啸等人拿着3000余元去了三里屯酒吧,不到1小时就花光了这笔钱。

对方报了警,经鉴定,三名被害人面部、眼部及四肢等多处损伤,其中两人构成轻微伤。警方抓获了王猛、李啸等人。这时,王猛等人才意识到闯了大祸,构成犯罪,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最终,王猛、李啸等人因犯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被判处一年至二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考虑到被告人均是未成年人,积极赔偿对方并取得谅解,以及认罪悔罪态度等因素,该案适用缓刑。

法官介绍,该案审理过程中,鉴于三名被告人为初次涉罪的未成年人,法院从社会调查中发现其犯罪原因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三名被告人的父母存在监护不到位的情况:或是离异后将孩子交由祖父母照顾疏于管教,或是忙于事业甚少陪伴,或是着力创造优越条件忽视道德教育,缺少对未成年人心理状况、情感需求的关注,以致未能及时发现、纠正未成年人存在的偏差行为,进而导致三名被告人伙同他人实施违法犯罪。

为督促三名被告人的父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为改过自新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法官在宣判后向三名被告人的父母颁布家庭教育令,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四种情形容易“违法”带娃

根据审判实践,北京海淀法院法官曹晓颖总结四种家庭情况,父母容易“违法”带娃:父母忙于生计或者致力于事业,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或者交由亲属、保姆等照顾,以金钱代替陪伴养育;家庭不睦、冲突不断,氛围紧张的家庭;离异后无法正确处理父母子女关系,置未成年子女利益于不顾,将孩子作为工具制约甚至报复对方的家庭;父母有不良嗜好、违法犯罪经历,法律意识不强,安全意识不到位,对危害后果估计不足的家庭。

那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杨新娥检察官介绍,家庭教育促进法列举了九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供父母参考,包括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相关建议:欠缺专业社会力量开展个案辅导

“我们在探索中发现,目前很欠缺真正开展个案辅导的专业力量,每一个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背后,其实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司法机关其实对于开展个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有很大需求的,但是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供不应求,没有好的能够承接其个案辅导的专业力量。当然这个也需要政府购买服务以及相关保障支持政策的落实。”杨新娥说道。

此外,杨新娥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均应积极落实涉未成年人法律,她举例说,海淀区教委已经构建起“区级-学区-学校”三级家长学校服务体系。“希望能有更多部门、单位创新举措,把法律规定的制度落实做细。”

曹晓颖也指出,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真正了解“依法带娃”的内涵;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出现亲子矛盾时,适时接受心理咨询及家庭治疗;同时,提高自身修养,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做好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正确引导;并且,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关注孩子的变化。她还建议,学校、医院、社区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也应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存在侵害可能或者面临危险时要及时报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斌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

◈推荐阅读◈


发布人:3d7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