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理性而深入地了解美国政经变化——失序的美国
《失序的美国》刘元春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近年来,美国社会及中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的外部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政经交往对两国及世界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于2021年初设立中美政经论坛,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与智库平台,定期组织团队深入探讨一些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及其对中国、世界的影响,并公开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一年来本论坛分别聚焦“回顾与回归:美国拜登政府百日执政评估”“大历史视野下的‘拜登经济学’与中国”“中美博弈背景下的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疫情时代的美国社会变迁及其国际影响”“中美博弈下美国对华舆论的演变”“拜登政府执政首年内外政策评析”几个主题,形成了6篇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为客观、理性而深入地了解美国政经变化、中美政经交往,助力学界对美国及中美政经关系的学术研究与讨论,提供了助益。
第一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外交与安全、对外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四个方面对拜登政府百日执政进行全方位评估。总体而言,拜登政府执政百日取得一定成效,其承诺也在逐步兑现,但规模巨大的投资计划背后是财政赤字、大规模通胀,以及美元地位的动摇。未来财政如何更加有效地分配且平衡好国内利益博弈,将是拜登百日新政效果能否持续的前提。此外,美国尚未出台系统的对华经济政策方案,未来的中美关系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强调从大历史的视野认识、分析“拜登经济学”的政策目标、政策根源、政策工具、政策效果,厘清该经济思潮的大趋势,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拉长历史视野来看,“拜登经济学”意味着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里根经济学”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背离,以及对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伟大社会”纲领的回归。其政策目标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以劳工为中心”,二是“以中国为中心”。总体而言,美国在其国内扩大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以及创新等方面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我国发展,但其在限制技术交流与扩散、限制国际贸易与投资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措施,将对我国构成挑战。
第三部分认为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国际经贸规则的重构正在深刻影响各国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和实现。尤其是中美双方的立场、诉求与行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方话语权提升,美方对华态度依然强硬、新内阁更加重视多边。面对更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要增强紧迫感,要积极参与其中,以自身发展去适应规则变化,以自身发展去引领规则重构。
第四部分主要聚焦疫情背景下美国社会的一些特征与变化,从民意与社会动态、种族、劳资与阶级、民生与经济生活以及相关政治与政策等方面对美国社会自疫情暴发以来的变化进行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以及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是相互作用且互为因果的,强调当前在全球格局下人类应共同克服疫情,重建个人、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部分详细分析了美国对华态度的基本特征、美国对华舆论负面态度的加剧以及美国对华舆论恶化的诱发因素。美国对华舆论的演变主要有憎、爱、怕三个基调,这主要基于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向与重新定位,美国媒体配合政府对华战略、对华污名化传播策略成常态,以及中国的崛起与对外有所作为所引发的欧美社会的“危机感”。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扩大改革开放,以国家发展为首要任务;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应增强自信,强化议程设置能力,强化在舆论话语体系中的主导权,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的中国”。
第六部分围绕美国拜登政府上台执政一年以来的危机与挑战展开讨论。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的挑战下,其在美国国内正处于较为被动的执政状态,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对外政策上,美国将延续“大国竞争”框架,并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对华强硬政策,聚焦所谓“印太”地区。为留下尽可能多的执政遗产,并实现美国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拜登政府也将基于“消极合作”在经贸、科技、地缘安全等领域对华采取不同的政策选择,中美两国的互动或将加速形成新模式。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来源 |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 刘元春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