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多地本土疫情源头不明,奥密克戎“物传播”风险到底有多大?
2022-03-28 13:19  浏览:751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从源头扼住病毒咽喉,是中国常态化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奥密克戎成为主要流行株后,局部暴发的疫情“源头”往往难寻。除了人以外,多起案例也提示了物传播的风险。

过去两年内,在中国本土无病例情况下,防控一直遵守“人物同防”,特别是对于已被证实可携带新冠病毒的冷链物品,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消杀防控措施。但奥密克戎入境后,之后的北京“国际邮件”、珠海“假牙”、杭州“进口设备”等案例,提示入境的普通物体可能潜在风险。

“奥密克戎出现后,物体对病毒传播到底起多大作用,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从当前的疫情看,虽然它的传播几率很小,但也不能否定存在。”一位流行病学专家表示,目前多地疫情都存在溯源难问题,到底是无症状的人传人,还是物传人后再传人,已经很难去分辨。若物传人的确存在,由于国际贸易的频繁,社会面上的感染者显然也会存在,势必会诱发本地传播。所以仍需要进一步分析源头,如果源头管住了,下游的病例就会少。

物传人依然难脱嫌疑

除冷链食品外,普通物品或许也可携带病毒,并引发新冠病毒传播。虽然这一观点尚受争议,但在中国,的确有普通物品引发本地新冠病毒传播的嫌疑。

中疾控周报(CDC Weekly)的一项研究显示,今年年初,珠海发生的奥密克戎本土聚集性传播案例或由欧美进口假牙引起。该研究称,自2020年2月4日以来,珠海没有本地新冠病例,而珠海这起疫情中的第一例感染者在发病前一个月内从未离开珠海。她所在的C公司主要承接国外义齿(即假牙)、牙模的定制生产,在2022年1月1日至11日间,她曾间或在没有防护(不戴口罩和手套)的情况下在收货区帮忙提货。后经环境采样,C公司检测出6份阳性样本,其中5份阳性样本来自感染者的工作区,1份阳性样本来自一楼进口模具包装的内部。

不仅是珠海,今年以来,北京、杭州、温州、青岛、深圳等多地在流调溯源时发现,确诊病例与核酸检测为阳性的境外物品存在接触。其中,3月初杭州上城的一名确诊病例存在销售韩国进口服装的情况,毒株与国外上传序列高度同源。

“人物同防”是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下的关键一环,但与“人传人”的常态化防控相比,“物传人”的防控策略仍处于探索阶段。

“过去,我们可通过严防境外输入,对人进行入境隔离,对物特别是冷链进行全面消杀。但目前,有很多物我们是消杀不过来的,一旦存在一个疫点,本地传播就会出现。”上述流行病学专家表示。

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时期,尤其是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还在上升阶段。研究显示,奥密克戎的环境稳定性和传染力更强,相较于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引发的“物传人”风险正引起更多关注。

中国庞大的进口规模和主要进口来源国严峻的疫情发展态势,也进一步增加了奥密克戎变异株通过境外物品在本土传播的风险。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西联码头,码头工人在吊装进口纸浆(2021年12月7日摄)。新华社

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达到12.1%,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是去年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近两个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上升,3月14日13点-3月21日13点这周,欧盟国家德国(新增153.8万例)、法国(新增62.8万例)、意大利(新增48.9万例)新增病例均在上升;韩国新增确诊271.7万例,刷新纪录,自2月以来韩国已经有近17%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如果境外物体可携带病毒并导致感染人发生,那么当前本土奥密克戎病毒也会通过物体进行传播,使得疫情传播路径更隐匿。在一些感染病例比较多的地区,这种存在的可能性更大,几率也更高。所以,我们单纯防人,已经做不到清零,本土物体的防控远比境外输入的物品难的多,量也大的多。”上述专家表示。

比如吉林,仍有管控区域外的病例发现。这些病例到底是人传播还是物体传播?目前并不清楚。

奥密克戎在物体表面存活更久

国内外多项学术研究也表明,奥密克戎可在多种物体表面“带毒传播”时间更长。

所谓“带毒传播”,即物体表明的病毒具有活性,人在接触时有感染风险。并非所有新冠核酸检测为阳性的物品均具有传染性。

今年年初,北京海淀区一名职员疑似因接触过表面有阳性病毒的国际邮件确诊新冠肺炎。随后,其母亲及一名同事也相继确诊。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病例接触了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邮件,在检测过程中,邮件检测出的病毒量和存活时间都超出了预期。

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一项实验室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可以在塑料表面存活193.5小时,相当于8天,接近原始毒株(56小时)和德尔塔(59.3小时)的4倍,在人体皮肤模型上,奥密克戎变异株具备传染能力的时间也最长。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近日发布的一项实验室研究成果同样证实了奥密克戎在物体表面存活更久。该研究称,在面巾纸、打印纸等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奥密克戎可带毒传播30分钟,而原始毒株则会在5~15分钟后失去传播能力;在玻璃、塑料、不锈钢等光滑表面上,奥密克戎变异株可带毒传播7天,而原始毒株在第二天传播能力就会大幅减弱。

“总体来看,港大实验结果再度证实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强环境稳定性。”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学教授Linsey Marr研究从事病毒传播的研究工作多年,她称,这种强环境稳定性既体现在物体表面,也体现在气溶胶中,并会提高该变异株的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已证实),乃至病毒脱离时长(尚未证实)。

不过她也表示,由于该实验使用的病毒剂量(5μg)和病毒滴度(10^7 TCID50/ml)远大于正常情况下物体表面可能沾染的病毒量,故此,该实验所呈现的结果更多为横向比较,而非为病毒存活时间、数量的绝对值。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也告诉第一财经,这些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拥有强环境稳定性”的研究,大都是在实验室环境中操作,根据分析病毒转移到培养细胞中的存活和生长情况而得出的,在自然环境中,受紫外线、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病毒存活的概率相对较低。

同时,“病毒能够存活与人能否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而被病毒感染不是一回事。”金冬雁表示,后者还受到如人接触后手部是否马上触摸口鼻、病毒量是否足够,留在表面的病毒不会气溶胶化而发生传染等因素影响。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今年年初北京发现的奥密克戎本土感染者的案例,国际邮件从北美经香港再抵达北京,从物流时长和流行病现场调查的结果分析,均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邮件是传播源。他表示,“物传人”在我国目前疫情控制的背景下仍为低概率事件,在物流全过程中,需进一步对动物排泄物污染物品表面附着病毒的可能性进行排除,此前冷库员工多次发现被感染也可能于此直接相关。另外,通过普通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找到现场证据将是未来防控中需要补上的一课。

对于奥密克戎是否增强了“物传人”的风险,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深圳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卢洪洲对第一财经表示,他正在牵头由深圳科创委立项的一项研究,旨在填补多种场景下,奥密克戎传播力方面研究的科研短板。

卢洪洲表示,该研究内容包括,对境外输入物品进行摸底,并通过科研手段,去测量进口冷链食品和其他类进口物体表面存量不多的病毒载量具体低至多少,是否具有病毒活性,能否实现 “物传人”等。

“由于‘物传人’需要满足的条件因素很多,所以我们还会对动物进行模拟实验,并结合深圳三院等多家医院住院病例,摸清在不同环境和场景中,‘物-人’接触性传播的风险点。” 卢洪洲称。

2021年1月29日,在四川省华蓥市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工作人员对拟进行核酸检测的进口冷链食品包装样品进行编号。新华社

应对进行时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口岸高风险岗位人员管理,严格闭环管理,加密核酸检测频次;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和高风险非冷链物品等风险防范;持续加强边境口岸管控,加大非法出入境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与陆地邻国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共同做好边境防疫与货物通关工作。

同一天(3月18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联防联控机制会议并强调,要指导涉疫地区交通运输部门加强道路水路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管控,做好进口冷链食品和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运输疫情防控,坚决防止疫情通过交通运输渠道传播扩散。

针对境外物品携带病毒入境的风险点,加强口岸筛查成为“早发现”的重要抓手。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曾多次发布文件,要求各口岸对进口邮件和货物进行全面消毒,希望在关口拦截被污染的物品。近期以来,上海、深圳、青岛等多个口岸城市,纷纷进一步加强了对各行业企业、机构和人员的境外输入物品疫情防控工作。

最新一期有关新冠疫情的CDC Weekly在总结本土防控经验时还提到,除了要对进口货物和冷链食品在机场、港口等地进行全面的检测、消毒,定期抽查外,还应对这类境外物品进行全链条的跟踪。例如,对运输、仓储、市场、零售商店的冷链食品和货物进行定期核酸检测;销售冷冻、冷藏、新鲜产品的批发市场应在通风良好的场所经营,并增加日常消毒的次数等。

3月2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市场监管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也明确要求,强化进口冷链食品“上链入仓赋码”管理,确保通关后的进口冷链食品均进入集中监管仓、均录入追溯管理平台。同时加强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消毒处理证明或记录的抽查;强化涉疫食品排查管控,实现快速精准追溯、快速稳妥管控、快速规范通报。

3月25日,交通运输部公布《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第四版)》,要求对高风险岗位人员实施高频次核酸检测,其余一线工作人员可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当前,国内“外防输入”这道防线已经筑得相当扎实了,但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压力大,而主要流行株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等阶段性因素,还应在避免疏漏的基础上,强化防控。

在3月22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不是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

吴尊友表示,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的手接触到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或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等进入人体。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手接触污染物体表面造成传播。“所以,在新冠肺炎预防中,我们把手卫生作为一项重要个人防护措施予以强调。”

点击图片,一键领取“财经五件套”

 

发布人:22a4****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