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超越”是西海美术馆在2021年推出的开馆展,14位中国和海外中坚艺术家参与,创造了青岛艺展的纪录
●“超视角:科技+艺术展”布展于青岛“新地标”海天云上艺术中心,国内外一批艺术家致力于打破艺术与科技边界
当今世界,时刻需要新的具有独特性的思考方式,艺术赋予我们此种方式与动能,它不仅为人们按部就班的日常赋予了活力,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一座城市对于新知的吸纳力和创造力。
2021年,当我们将本年度的艺术展事集合起来,像19世纪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印象派组曲《图画展览会》那样,让画展的内容发出声音,记录并传达展出作品的观念和态度,会发现,这座城市正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它是开放而包容的,迫不及待地吸纳一切新鲜的力量;也是自信而老练的,懂得在传承和回望中积蓄力量;又像是个懵懂纯真的孩子,赤诚地求索,期待具有国际视野和品质的交流与进步。
漫步本年度的城市“图画展览会”,它多姿多态,聚拢起更多致力于城市艺术成长的开拓者。其中能看到活跃于天下的青岛人回乡的身影,看到艺术活跃于城市的魅影,感受文化之兴之于城市未来的分量。
两场创纪录大展
本年度的创纪录大展属于西海美术馆的“超越”和海天·云上艺术中心的“超视角”。这两处展览空间也是2021年度青岛新添置的地标级城市艺术展览设施。正因如此,两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展览自身的内容反而被忽略了。
“超越”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西海美术馆,在2021年推出美术馆开馆展“超越”,邀请到14位中国和海外中坚艺术家参与。其中既有国内艺术家顶流张晓刚、喻红、刘小东的近作,又有著名跨界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创作于疫情期间的新作,还有吕克·图伊曼斯价值不菲的罕见珍品画作、卡斯滕·霍勒的大型装置、安尼施·卡普尔等从未见诸于中国本土的全新面貌的雕塑,以及隋建国、徐冰等为美术馆量身定制的当代名家衍生系列作品。重量级的艺术家和重量级的作品,足以使“超越”创造青岛艺展的纪录。11月以来,日均千人次的稳定观展客流,在疫情的背景下成为青岛最具人气的展览。
不过,出自世界著名建筑师让·努瓦尔之手的体量巨大的西海美术馆本身,无疑也是人气居高的主要缘由。历时十年的建设周期,是这处场馆及其所在的西海艺术湾2021年创造的无法忽略的城市纪录。美术馆不仅拥有17000平方米主体建筑、12个彼此连接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依傍1200米海岸线,还囊括了一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55幢当代建筑构成的滨海艺术“城邦”——仍在建设推进中的国际化综合艺术社区:西海艺术湾。
作为艺术生态核心的美术馆和它所在的湾区,正在重塑城市海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姿态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的殿堂。而西海美术馆的率先开放,则仿佛这座城市的艺术宣言,宣告青岛即将抵达的未来。“超越”既是展览之名,也是与自然交融的展馆本身的建设初心。
“超视角:科技+艺术展” “超视角”让城市抵达另一个维度的未来。在这一维度中,科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艺术创作,国内外11位进行艺术边界探索的艺术家及其团队,致力于打破艺术与科技的边界,瓦解学科壁垒,呈现崭新的人类经验和人类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城市面向未来的重要议题。
数字艺术、交互媒体,这些体现科技与艺术紧密连接的新作给予观者的,是相对于传统架上的沉浸式体验。在这场展览里,可以倾听来自静谧海底的古怪乐音,树叶发出的细微“尖叫”,观看用自己的心跳“即兴”创作的独一无二的光影作品;因时而变的花草树木,附有艺术家签名的蜗牛在画作中时隐时现;还能观赏水袖舞动的轨迹组成的京剧演出现场,体验千里江山图中的漫行,重温汉字的初始意义……这其中囊括了艺术家对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科技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解构,以及数字技术对于城市生活的重新建构等多重的深入思考。借助科技,艺术对于城市未来的介入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这场展览所在的青岛黄金海岸线的“新地标”——海天云上艺术中心369米的超高视角,也赋予了展览更深的意味:从这里不仅可以俯瞰青岛的最美海岸线,更“超视角”地打破了人们惯常的经验和认知,为想象和塑造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
必须提及的是,提供这一“超视角”的展览总策划是青岛籍艺术策展人徐娟。徐娟无疑称得上2021年度青岛艺术领域的年度人物,前不久,她刚刚策划了另一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时尚秀,将秀场设置在了年轻人钟爱的老城区大学路网红墙,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时尚的碰撞,延续了她去年“点亮青岛”项目的那场建筑灯光秀的惊艳,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与艺术一同成长的创新城市的未来。
“殿堂级”的水彩展
水彩,毫无疑问,是青岛2021年度“图画展览会”中的关键词。在专业人士眼中,20世纪的一百年间,青岛的艺术形态并没有太多创新与激变,反倒是当时流行普及于欧洲的大众文化艺术样式——水彩,透过早期移民与旅行者的步履进驻,在校园与民间一路沿袭。直至2021年,青岛水彩以一座城市的地域画种之名,受邀进驻中国美术馆,成为研究水彩本土化发展的学术“样本”,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属首次。
“中国美术馆系列邀请展—青岛水彩” 中国美术馆的青岛水彩展呈现了青岛水彩嬗变的基本面貌。以晚年定居青岛的中国水彩先驱徐咏青和山东水彩的奠基人吕品的作品为开端,120位不同时期青岛水彩画家的作品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的四个展厅集结,勾勒出青岛水彩百年来的发展脉络和面貌。水与彩的斑斓汇合之中,有艺术家对于熟悉的风物和生活的描摹与思考,更有城市独特历史与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交织呈现。徜徉其间,如见青岛。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将“青岛水彩”视作一个城市品牌,认为这一品牌是这座城市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进程中,在新中国伟大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有历史,又有现实,还有现代,更有未来,为水彩的本土化、在地化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成功案例。从其生成、积累、变迁的线索中,或能理解这一优秀地域文化品牌的典型贡献与价值”。
而对于青岛而言,“青岛水彩”不仅是公认的学术样本,更是这座城市独有的艺术禀赋,是自城市初兴便几乎与之同步成长的地域特色。今年10月份结束中国美术馆的行程后,这场青岛水彩展又移师青岛市美术馆,同时,打造“水彩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想也被鲜明地提上了日程。
“彩韵万象·2021中国(青岛)国际水彩艺术季” 作为青岛打造“水彩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的具体举措,已连续举办三年的中国(青岛)国际水彩艺术季在今年继续扩大艺术家的参与范围,并致力于城市文旅产业方向的探索和尝试。
今年春季,以“对话·水彩与油画写生新作联展”作为开端,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上海、山西与山东多个地市的艺术名家,会同青岛的优秀画家群体集结青岛。艺术家们在市南区八大关、太平角以及西海岸、崂山等地域采风写生,感受青岛丰厚多姿的山海韵致与时尚多元的城市人文。以青岛为题材的创作成果即在此次联展中呈现。
贯穿全年,水彩季囊括了水彩名家采风、佳作展评、作品交流展、艺术研修沙龙等多个板块,将展览活动由美术场馆延伸到城市的街巷、景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群体在线上线下给予关注和参与,以此促进并展现了城市多元文化的集聚、交融,以及城市的自然人文风貌。作为水彩季承办方之一的青岛新闻书画院表示,持续举办国际水彩艺术季活动以及采风、写生等文旅行程,可以吸引各地青年艺术群体参与,感受青岛自然风物、海洋文化与时尚形象,并留下精彩作品,为青岛水彩涵养年轻态的群体资源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与世界的“对话”
2021年,青岛人不再满足于美术馆里的“自说自话”,在疫情之下,与世界艺术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反而加密了频次。以国际化的艺展为先导,同时选择不同艺术创作方向的、具有独立思考和原创力量的本土艺术家和作品,激发在地艺术创作群体的创作动力和思维创新,以此将“青岛艺术”和“青岛形象”的城市概念进行有效的拓展传播,这不仅是2021年青岛全新策划推出的首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的要义,也是青岛全年“图画展览会”不谋而合的共同意旨。
“2021青岛国际艺术年展” 52个国家、82位艺术家作品领衔,七大板块带来“视听盛宴”会是什么样貌?它以“第18届亚非&地中海国际艺术展”作为国际艺术联展主打板块,作品包括多种艺术门类与形式,同步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场馆,以高清大屏的方式进行作品展示,这其中也包括青岛市美术馆。
国际化的办展视野之外,本土艺术家也要参与其中,在交流中直面差距。于是,便有了“岛内岛外·2021(青岛)年度艺术文献展”,邀请青岛各高校和本土自由艺术家,同时特邀部分外地青岛籍成熟艺术家组成展览阵容,展示一份最具青岛艺术“鲜活”状态的观看样本。而“青岛声音·城市音乐新现场”则是第一次将音乐创作纳入艺术实验的活动,19位青岛本土音乐人,围绕青岛的山、海、城、人,为观众提供一场陌生又亲切的视听盛宴。“涾声为纳·青年艺术影像展”则是倾向于新生代的新媒介艺术展示,12位艺术家以纪录片和光影装置的方式,呈现年轻人对时代、科技和流行文化以及自我的态度。“感受媒介·中国艺术家创作邀请展”则邀请到12位国内艺术家,由主办方提供布料作为媒材,艺术家自由创作;还有“新瓷语·当代陶瓷作品展”则颠覆了人们日常对陶瓷艺术的观展体验;“从叙利亚到青岛”则是叙利亚艺术家瓦利德·阿里的绘画个展,艺术的交流与“对话”,在岛城三个不同的艺术空间陆续开启,开创了青岛艺术年展的新模式。
而以青岛人自居的广东人林竹,作为策划人之一表示,年展以一年一届的城市文化节庆的方式存在,持续性地发掘、展示本土文化艺术创造力,参与国内、国际交流,这不仅是他本人,也应该是工作生活于青岛的文化艺术界同道共同的期望。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2021年中国青岛“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艺术邀请展” 作为青岛市雕塑馆本年度规模最大的一次跨国展览,这场展览共有107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共122件作品亮相,“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也是此次展览的终极要义。主办方在布展中并没有作国别上的刻意区分,而是着重以“混搭”与“联想”的方式,展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开放的艺术思维,呈现更加直观的交流互鉴,从而给予参观者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思考。展览中有来自国内名家的吴为山青铜作品《马可·波罗》,也有来自不为国人所熟悉的亚美尼亚的青年艺术新锐的代表作。达维特作为亚美尼亚埃里温市政府埃里温历史博物馆中国区代表,满怀期冀,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一个超越传统之上的国际化的亚美尼亚文化艺术形象,而青岛作为展览举办地,同样期待着在国际交流互鉴中,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影响力。
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展 这一展览今年已是第四届,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它被列入了青岛市市北区2021年十大文化活动之一,获得市北区政府文化强区建设“文化合伙人”称号。从中能看出城市给予艺术的空间与厚望。
还有一点与以往不同:展览从此届开始,确定了“向东看”的展览主题。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国,即东盟10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国家的当代艺术家、艺术机构合作,共享创作成果,共同探讨当代艺术课题,促进亚太地区当代艺术繁荣发展。这同时也是对“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发展所给予的文化支持,是青岛通过文化艺术交流助推城市经济协作发展战略布局的一次大胆尝试。
一场展览因之具有了崭新的意义和高度:它将逐渐发展成为当代艺术协作共进的重要平台、国内外当代艺术创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使青岛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学术研讨基地、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打卡地和汇聚地。
本版摄影 王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