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道
逆行者在全球寻找生命奇迹,中国国际救援力量发展到新高度
2023-11-01 22:04  浏览:595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从今年2月土耳其-叙利亚发生7.7级强烈地震,再到因极端气候引发的自然灾害中,在国际救灾的一线,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力量涌现。

在10月19日公布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席声明中,《“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章程》也作为政府间合作平台成果位列其中。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游志斌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际救援是中国与各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最佳契合点,其包容性强,能够跨越多重外在阻隔,而如今中国国际救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进一步解释道,以此次土叙地震救援为例,“国家队”的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大量民间力量也奔赴地震灾区,人数甚至超过了“国家队”。这是中国救援力量参与力度最大的一次国际救援行动。

不断壮大的中国国际救援力量

今年2月6日,发生在土耳其南部接壤叙利亚边境的强烈地震,依然是今年死伤人数最大的一场地震。地震在土境内造成至少41156人死亡、105505人受伤。

在地震发生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向土耳其派遣了应急救援队,一场跨国大营救由此展开,来自不同的国家、穿着不同颜色制服的救援人员在废墟上紧张地寻找生命的奇迹。

他们当中有来自中国的救援队伍。这也是中国救援力量参与力度最大的一次国际救援行动。

据应急管理部公开信息,这一次中国派出了至少18支救援队伍、近500人参与了救援行动。

游志斌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原来单一的政府救援队伍,到现在的多支力量共同参与,中国国际救援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物资的援助也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

在土叙地震的救灾中,由应急管理部派出的中国救援队于2月7日至17日赴土开展了为期11天的国际救援行动。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救援队队长赵明表示,自2月8日到达当地灾区后,根据土方提出的范围,救援队到地震重灾区哈塔伊省执行搜救任务。在搜索中,救援队努力搜索生命迹象,不放弃一切希望。

在执行救援任务期间,救援队累计共派出救援人员21批次、308人次,搜索评估建筑87栋,排查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共营救被困人员6人,搜寻遇难者11人。其间,救援队克服余震、严寒、后勤物资供应紧张、交通拥堵等困难,队员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专注地投入搜救工作。

同时,民间救援力量也并不落后。2月7日上午,公羊救援队救援协调指挥中心派出浙江公羊救援队8名队员,携带搜索和破拆救援装备,并带一条搜救犬从杭州出发,于2月8日抵达土耳其哈塔伊省伊斯肯德伦市,成为首支抵达灾区的民间救援队。

此外,成都授渔公益、绿舟救援队等多支救援队携带生命探测仪、卫星电话、搜索装备、破拆装备等设备陆续抵达土耳其,跟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和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对接,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和灾后援助工作。

不过,随着救援的深入,民间救援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黄金72小时”后,还有不少中国民间救援队希望赶赴灾区救援,不少被应急管理的专业人士劝退。

对此游志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民间力量在当地救援时,确实需要应对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如何适应当地的环境,如何与当地政府和民政机构进行沟通等。

他说,中国国际救援的社会力量在壮大,他们有这份爱心,需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也需要规范行为,而不是“一窝蜂”地进入灾难现场,特别像在土耳其地震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救援人员贸然进入灾区,最后有可能会变成待救人员,使得救援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游志斌表示当前有必要加强海外救援的制度设计,从如何召集,到语言问题,再到如何融入国际救援体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培训,这样才能让“我们良好的愿望最终成为可以实践的结果,达到预期”。

此外他分析道,包括社会力量在内的各级组织在展开救援时,有必要进行自我评估,如此次在土叙地震中,有救援力量在“黄金72小时”后,再到气候寒冷的地区搜救,效果就不明显,甚至还会影响到自身的保障能力。

分享减灾经验和科技

“自然灾害没有国界,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10月31日,应急管理部前副部长郑国光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如何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分论坛上作上述表示。

他在分论坛上还介绍了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部署的有效工程及措施。自2018年组建应急管理部以来,中国与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90多个国家建立了灾害应急管理的合作关系,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打造全球灾害治理新平台。

中巴经济走廊穿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兴都库什三大山系交汇地带,复杂艰险的环境条件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制约着中巴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

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研究项目以推动中巴经济走廊防灾减灾工作。2019年,中国科学院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开始联合筹建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心总部设在伊斯兰堡,主要针对中巴经济走廊沿线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联合两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系统性的地球科学研究与科教合作。

2021年,应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请求,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启动灾害数据应急响应机制,为泰国严重洪涝灾害提供灾情数据与信息。

今年9月,摩洛哥遭遇百年未遇的大地震。摩洛哥本杰里尔的拉哈马纳医院,是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距离此次地震震中最近的驻点。地震发生后,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队员坚守岗位,冒着余震的风险,进行了多台剖宫产手术,成功迎接多个新生命的到来。

自1975年中国向摩洛哥派出首支医疗队,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中,约有200批中国医疗队员先后来到摩洛哥,向近600万当地民众提供诊疗服务。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应对灾难局势、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全球灾害管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推动构建灾害防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分论坛中也通过视频表示,“创新和合作对于有效管理和减轻灾害至关重要。”他提出,各方需要进一步行动,通过加强政治意愿、完善政策支持、推进融资和伙伴关系建设来落实已达成的国际承诺和相关机制,包括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巴黎协定和气候峰会的成果。

他表示,联合国与中国在减灾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我们将致力于提供平台网络和专业知识,支持中国的减灾工作,并与中国进行合作,向其他国家分享最佳实践。”

发布人:4c4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107997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