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营销重研发的战略驱动下,拼多多正逐步向可持续增长迈进。
5月27日晚,拼多多(PDD.Nasdaq)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当季实现营业收入237.937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为26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29.05亿元实现盈利。
“过去几个季度,我们选择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数字技术、农业科技和农产品物流等领域。”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表示,目前来看,重仓技术和农业已渐见成效,更加坚定了长期致力于农业数字化的决心。
持续推进“减营销重研发”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在陈磊的掌舵下,平台持续缩减营销,加大研发投入。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销费用为112.191亿元,同比减少14%;研发费用为26.685亿元,同比增长20%。
“从重营销到重研发的战略转型,其核心是通过研发来发掘用户行为的演进,以及整个社会基础架构的升级,通过研发来把握新的服务消费者的机会。”在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陈磊表示,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了解用户偏好以及自身的能力。
据了解,拼多多的研发费主要用于人才、算法、系统等“无形资产”,例如招募更多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以及研发相关的云服务。根据拼多多年报披露,公司约60%的员工为研发人员。
令人惊喜的是,营销费用的缩减并没有导致营业收入的下滑。
在海量用户、商家的带动下,平台的成交额和营业收入仍在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拼多多线上营销技术服务的营业收入从上年同期的141.11亿元,同比增长28.7%,至181.58亿元;交易服务从29.31亿元,同比增长90.7%,至55.91亿元。
“本季度营收的增长主要源于平台商家活动和交易体量的增长。”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在用户增长放缓的前提下,平台过去几个季度更加注重深耕技术领域,用技术创新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大幅提高平台的生产效率。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物资需求激增,电商平台成为保供重要力量。拼多多平台上线“48小时保供套餐”,每单包含6人份到60人份套餐物资不等,主要涵盖粮油食品、速食乳饮、海鲜水产、消毒防疫、家清个护、宠物用品等商品,助力解决上海疫情保供“最后100米”。该项目采用集采集配的方式,满足更多消费者基本的消费需求。
从营销到研发的转变也是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毕竟用户数量已接近饱和。
自2015年成立至今,拼多多以强势营销占领用户心智,迅速积聚了大批用户。
截至2022年3月底,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8.819亿,较上年同期增长7%;2022年一季度,拼多多APP平均月活用户数达7.513亿,较上年同期增长4%。
在用户规模逐渐触顶后,拼多多也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变得越来越“稳重”,从重营销切换到重研发也实属必然。
“百亿农研专项”
拼多多研发投入有很明确的方向重心——农业。
去年8月,拼多多宣布投入100亿设立“百亿农研”专项,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并将后续几个季度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该专项。
在农产品品牌化方面,“新新农人”通过电商效应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打响了会理石榴、平和蜜柚、涌泉蜜橘、秭归脐橙、洛川苹果、宾川大蒜、盐源丑苹果、蒲江猕猴桃等农产区的产地品牌,呈现出“一县一星”、“一品一星”的现象。
除了打造品牌,拼多多还提倡农产品分级销售,为不同的农产品找到合适的消费者,从而减少损耗,提升附加值。
除了品牌、产业链的发展,长久看来,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为了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拼多多推出各种比赛。例如,在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中,“番茄快长”队从4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以远超传统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摘得冠军。
据了解,这支队伍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极星农业和拜耳作物科学的青年“新农人”组成,采用“人机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将先进种植经验转换为算法,辅佐种植者种出了高产量、富营养的果实。
去年10月,入围决赛的选手分别在北京、上海、浙江、荷兰等地,通过软件远程控制位于云南昆明大赛基地的智能温室,结合营养学、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精准农业技术种植番茄。
“其间,虽然我们不能每天见到这些作物,但人机融合算法实时帮助我们,不断修正种植策略。” 冠军队“番茄快长”队长徐丹表示,这也验证了该套算法未来的商业价值,也就是帮助种植者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率,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作为起家于农产品的电商平台,拼多多过去几个季度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运输、物流和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上行的规模和效率。受益于此,截至2022年3月31日,累计已有近4万款优质农货上线了百亿补贴频道。
“过去一年,我们更加注重修炼自身的内功,并在数字技术、农业科技和农产品物流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陈磊表示,这也更加坚定我们长期致力于农业数字化的决心,我们相信农业数字化释放的机遇和效率,将惠及整个社会。